一、孙中山与香港

“革命思想正乃从香港而来。”(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诞生》)

(1) 签署《南京条约》的画像

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广东宝安境内的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广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广州、香港、香山(当时包括中山、珠海、澳门等地)等沿海区域成为近代中国转型的开始。图为中英在南京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签署《南京条约》的画像。

(2) 1870年前后的香港

英国侵占香港后,殖民当局推行自由港政策,香港逐步发展成为远东地区著名国际商港。图为1870年前后的香港中环。

(3) 香港、澳门与广州的“白云号”汽轮

香港和澳门对于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和酝酿民族民主革命意识,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广东的省城广州,是华南的政治中心和对外贸易重要城市。香港、澳门、广州往来方便,图为1863年,往返于香港、澳门与广州的“白云号”汽轮。

(4) 翠亨村南面照

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临近澳门和香港,建村于明嘉靖年间,村人世代以农耕为生,亦多有外出谋生者。在这里附近的金星门准许外轮停泊,得以吸纳西方文化,不少村民赴外谋生。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在此出生。图为民国年间,翠亨村南面照。

(5) 孙达成画像

孙中山父亲孙达成(1813~1888)画像。16岁时前往澳门当鞋匠,32岁回乡务农。1846年与翠亨附近的崖口乡杨胜辉的女儿结婚,生三男三女。靠佃耕为业,生活贫困,为补家计,兼做村中更夫。

(6) 杨氏画像

孙中山母亲杨氏(1828~1910)画像。

(7) 孙中山听故事旧址

孙中山幼年常在家前的大榕树下听村民冯姓老人讲述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故事,历时十几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对童年孙中山的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旧址今有名雕塑家曹崇恩创作的铜塑“根”作为纪念。

(8) 孙眉像

孙眉(1854~1915),孙中山的大哥,1871年跟随舅舅杨文纳到檀香山(今美国夏威夷)谋生。他先当雇工,后独立办畜牧场和商店,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农场主。此后,孙家的经济状况亦随之好转。1879年,孙中山随母亲离家赴檀香山投奔长兄孙眉。

(9) 孙中山十七岁照

在檀香山,孙中山进入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学院,接受西方教育。这是孙中山成长为具有世界眼光知识分子的重要起点。1883年夏,孙中山结束在檀香山的学业,回到家乡翠亨村。孙中山奉劝乡民不要崇拜村庙里的神像,而为乡人所不容。孙中山被迫离开翠亨村,转赴香港求学。图为17岁时的孙中山。以及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翠亨村村庙北极殿旧貌。

(10) 香港拔萃书室

1883年11月,孙中山就读位于香港般咸道的拔萃书室。图为拔萃书室。

(11) 香港中央书院

1884年4月15日,孙中山转学香港中央书院。该书院建于1862年,是香港第一所官立中学。图为1864年香港中央书院照。从香港中央书院毕业后,1886年秋孙中山转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的南华医科学校学医。

(12) 香港西医书院

1887年10月,孙中山从广州转学香港西医书院。创办于1887年10月的香港西医书院,是香港的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中国近代医学高等教育的发端。

(13) 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时穿过的上衣

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求学时穿过的上衣,衣袋中有手书中文“象号 ”及英文“S.T.C”(孙中山乳名孙帝象SUN TI CHANG的缩写)字样。

(14) 孙中山关于赴港学医原因的自述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手稿中述说自己从广州转学香港的因由。在香港的求学经历予孙中山以思考改革中国社会的启示。(《中山墨宝》)

(15) 孙中山在香港与同学合影

孙中山与香港西医书院同学合影。前排右起:刘四福、孙中山、关景良、江英华;后排右起:陈琼石、王择民、黄怡益、王以诺、王九皋。(《霹雳南洋华侨革命史迹》第17页)

(16) 香港西医书院评议会记录

1889年,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经过一年多的基础课程后,已学有所成,在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考试中均名列前茅。图为香港西医书院评议会记录记载解剖学和生理学考试的考题及学生成绩。

(17) 孙中山毕业成绩单

1892年7月,孙中山以优异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图为毕业成绩登记册的有关内容,第三行是孙中山的成绩,“H”代表荣誉成绩,“P”代表合格成绩。

(18) 孙中山毕业证书副本

1892年7月,孙中山在西医书院毕业时,教务长康德黎博士授予毕业证。内称“肄业五年,医学各门历经考验,于内外妇婴诸科,俱皆通晓,确堪行世”。图为孙中山在西医书院毕业证书副本。9月,孙中山到澳门镜湖医院出任新设的西医局首任义务医师,成为澳门的第一位华人西医。

(19) 《香港华字日报》

1872年《香港华字日报》创刊,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阐发改革救亡的主张。新式教育与报刊传媒的发展,培育和锻炼了孙中山等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粤港澳鼓荡中国革命的领头人。

(20) 《濠头月刊》

1890年,孙中山致书香山籍退休官员郑藻如,就发展农业、改革社会和培育人才等问题提出建议。1892年此信以《致郑藻如书》为题发表在澳门的报纸上。图为刊登于《濠头月刊》的《致郑藻如书》。

(21) “四大寇”照

孙中山回忆:“予转入香港医学校,不出一二年,同学中得革命同志三人,曰尤、曰陈、曰杨。皆志同道合,暇则放言高论,四座为惊……起卧出入,均相与偕,情胜同胞。”他们在香港歌赋街杨鹤龄父亲所开的店铺“杨耀记”的后楼聚会,抨击时政,主张勿敬朝廷,被时人称为“四大寇”。图为1892年孙中山(左二)与杨鹤龄(左一)、陈少白(左三)、尢列(左四)合影。后立者为同学关心焉。

(22) 郑观应

19世纪80年代后期,孙中山在香港读书时,与居住澳门郑家大屋的郑观应常有来往,议论时政,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郑观应(1842~1921),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长期经营工商业,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他的代表作《盛世危言》在当时和后来曾有过广泛的影响。图为郑观应和孙中山执笔撰写的《农功》,文章经郑观应修改辑入《盛世危言》。

(23) 《中西日报》启事

1893年秋,孙中山在广州西关冼基创设东西药局,并设医务所于双门底圣教书楼内。图为冼基旧貌和孙中山开办东西药局时在《中西日报》上刊登的有关启事。此后,孙中山更多投身政治活动,“行医日只一两时,而从事革命者实七八时。”

(24) 檀香山兴中会活动场所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发动华侨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在兴中会入会誓词中首次提出推翻满清朝廷,建立共和政府的主张。图为兴中会首次会议后宣誓的地方——华侨李昌宅。

(25) 乾亨行——香港兴中会

1895年2月,孙中山从檀香山抵达香港,召集陆皓东、陈少白、郑士良、杨衢云、谢缵泰等,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建立了香港兴中会,对外以“乾亨行”为掩护,图为乾亨行旧址。

(26) 陆皓东

孙中山策划的首次武装起义拟于1895年10月26日(重阳节)在广州举行。因叛徒告密,未及发动即被清廷镇压,陆皓东于返回销毁党员名册时被捕,虽遭严刑仍坚贞不屈,1895年11月7日英勇就义。孙中山誉其为“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

(27) 孙中山手绘党旗明信片

陆皓东为广州起义设计的青天白日图案的起义旗帜,后为中国国民党党旗、党徽和中华民国国旗所采用。图为孙中山在明信片上手绘的党旗图样和设计说明。

(28) 港英当局1896年颁布禁止孙中山来港的首个驱逐令

在清政府的要求下,孙中山曾遭港英当局多次驱逐出境,图为1896年3月4日,港英当局发布禁止孙中山五年内来港及拘留的首个驱逐令。其后1902、1908年两次重申禁令,令孙中山无法在香港上岸活动。

(29) 省港澳码头

孙中山虽无法上岸,但仍多次借助于香港四通八达的航运网络,藉船只停靠香港水域的短暂空隙,在船上会见革命党人,令香港革命机关报《中国日报》和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南方支部充分发挥功能。图为十九世纪末的香港岛省港澳码头。

(30) 孙中山从清驻英使馆被救出

1896年10月11日,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驻英使馆人员绑架,拟密送回国杀害,后经孙中山的老师康德黎等营救脱险,此即著名的“伦敦蒙难”。图为孙中山从清驻英使馆被救出的情景写意图。

(31) 康德黎

康德黎(James Cantline,1851~1926),英国人。1889年至1896年任香港西医书院教务长。1896年10月17日获悉孙中山被清驻英使馆绑架的消息后,立即全力营救。

(32) 在香港创刊的《中国日报》

1899年秋,孙中山为加紧革命舆论宣传,委托陈少白到香港筹办报纸。1900年1月25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报纸,被称为“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图为位于香港中环士丹利街的《中国日报》社旧址今貌及《中国日报》报影。

(33) 惠州三洲田起义旧址

1900年7月,孙中山抵香港海面,与革命党人秘密商议惠州起义。同年10月,孙中山命郑士良等在惠州三洲田发动武装起义。图为起义旧址。

(34) 《辛丑条约》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国被进一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5) 日轮“八幡丸”号

1902年1月28日,孙中山乘日轮“八幡丸”号秘密抵达香港,探访革命战友并处理兴中会前任会长杨衢云遇刺善后问题。

(36) 谢瓒泰《东亚时局形势图》

1903年,香港兴中会同志谢瓒泰密谋广州之役,因遭到告密而流产。图为谢瓒泰创作的《东亚时局形势图》,展现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中国河山的严重危机。

(37) 1905年的孙中山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图为1905年的孙中山及其手书同盟会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8) 《中国同盟会总章草案》

图为《中国同盟会总章草案》。

(39) 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陈少白

1905年,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成立,由陈少白担任会长。图为陈少白。

(40) 《民报》及发刊词

1905年11月,中国同盟会创办《民报》作为机关报。孙中山亲撰发刊词,把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这是孙中山首次系统地提出三民主义思想理论。

(41) 1907年黄冈起义前夕誓师大会

1907年,潮州黄冈起义前夕举行誓师大会。这是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后领导的首次武装起义。

(42) 同盟会南方支部旧址

1909年,同盟会南方支部在香港成立,策动广州新军起义。会址设在湾仔鹅头桥。图为20世纪初的湾仔鹅头桥。

(43) 黄兴

1911年1月12日,黄兴受孙中山委托,到香港跑马地35号成立革命军统筹部,筹划同年4月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图为黄兴。

(44)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及孙中山题词

图为埋葬广州“三·二九起义”烈士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其中31位烈士为华侨子弟。1921年,孙中山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题辞“浩气长存”。

(45) 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十次反清武装起义
11895年10月广州起义,主要指挥者孙中山
21900年10月惠州三洲田起义,主要指挥者郑士良
31907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主要指挥者陈涌波、余既成
41907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主要指挥者邓子瑜
51907年9月钦廉防城起义,主要指挥者王和顺
6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主要指挥者黄明堂
71908年3月钦廉上思起义,主要指挥者黄兴
81908年4月云南河口起义,主要指挥者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
9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主要指挥者倪映典
10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主要指挥者黄兴
(46) 武昌起义秘密指挥机关旧址

1911年10月,湖北的革命党人趁清廷调兵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后方空虚的时机,准备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10月10日,起义爆发,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使清廷统治走向崩溃。这是起义的秘密指挥机关――武昌小朝街85号。

(47) 鄂军都督府近景照

武昌起义胜利的次日(10月11日),湖北革命党人在原湖北省谘议局大楼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湖北军政府),宣布脱离清朝统治。图为鄂军都督府近景照。今日为纪念馆,宋庆龄曾为其两次题字:“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48)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在伦敦草拟的《告世界书》

武昌起义爆发后,正在美国筹款的孙中山闻讯后甚为兴奋,“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遂赴英、法进行外交活动。这是1911年11月孙中山在伦敦草拟的《告世界书》。

(49) 1911年孙中山在香港与友人合影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由美国取道欧洲后归国。1911年12月21日,孙中山乘船回国时途经香港,与胡汉民(前排左三)、陈少白(前排左五)等革命友人在船上合照。

(50) 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得到各地革命党人的积极响应,清朝统治崩溃。1911年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图为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

(51) 大总统誓词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誓词。

(52) 香港中央书院校友致孙中山函(英文)

1912年1月7日,香港中央书院校友吴其耀致函孙中山,祝贺中华民国成立。

(53) 清帝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从此,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余年的清王朝被推翻,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终结。图为清帝退位诏书。

(54) 《临时大总统咨参议院辞职文》

1912年2月13日,为建设共和,倾覆专制,图谋国民幸福,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文中提出临时政府设于南京,新总统必须遵守临时约法等条件。

(55)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6) 香港大学致孙中山邀请函(英文)

1911年,香港大学正式成立,香港西医书院并入香港大学,成为大学的首个学院。图为1912年3月初,香港大学致孙中山函,邀请其参加香港大学开学典礼。

(57) 孙中山复广东各界盼勿推举其兄为都督电

1912年3月1日,龙济光等广东各界致信孙中山,推举其长兄孙眉为广东都督。孙中山致电各界,指孙眉“质直过人,素不娴于政治”,反对让他担任都督。

(58) 辞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与军政人员合影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在临时参议院与军政人员合影。

(59) 孙中山赴各地考察示意图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在半年多时间里走遍大半个中国,进行实地考察,演讲“社会革命”,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兴办实业,强调军民团结,建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

(60) 孙中山与署理港督施勋合影

1912年5月14日,孙中山访问香港,20日与署理港督施勋等进行非官方私人会谈,并与施勋、署任辅政司金文泰及定例局议员何启等人合影。前排右为孙中山,前排左为施勋,后排左一何启、右一金文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