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孫中山與香港

“革命思想正乃從香港而來。”(孫中山:《革命思想的誕生》)

(1) 簽署《南京條約》的畫像

1840年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廣東寶安境內的香港島被割讓給英國,廣州被辟為通商口岸。廣州、香港、香山(當時包括中山、珠海、澳門等地)等沿海區域成為近代中國轉型的開始。圖為中英在南京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上簽署《南京條約》的畫像。

(2) 1870年前後的香港

英國侵佔香港後,殖民當局推行自由港政策,香港逐步發展成為遠東地區著名國際商港。圖為1870年前後的香港中環。

(3) 香港、澳門與廣州的“白雲號”汽輪

香港和澳門對於近代中國人開眼看世界和醞釀民族民主革命意識,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廣東的省城廣州,是華南的政治中心和對外貿易重要城市。香港、澳門、廣州往來方便,圖為1863年,往返於香港、澳門與廣州的“白雲號”汽輪。

(4) 翠亨村南面照

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臨近澳門和香港,建村於明嘉靖年間,村人世代以農耕為生,亦多有外出謀生者。在這裡附近的金星門准許外輪停泊,得以吸納西方文化,不少村民赴外謀生。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在此出生。圖為民國年間,翠亨村南面照。

(5) 孫達成畫像

孫中山父親孫達成(1813~1888)畫像。16歲時前往澳門當鞋匠,32歲回鄉務農。1846年與翠亨附近的崖口鄉楊勝輝的女兒結婚,生三男三女。靠佃耕為業,生活貧困,為補家計,兼做村中更夫。

(6) 楊氏畫像

孫中山母親楊氏(1828~1910)畫像。

(7) 孫中山聽故事舊址

孫中山幼年常在家前的大榕樹下聽村民馮姓老人講述洪秀全和太平天國的故事,歷時十幾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對童年孫中山的思想產生了一定影響。舊址今有名雕塑家曹崇恩創作的銅塑“根”作為紀念。

(8) 孫眉像

孫眉(1854~1915),孫中山的大哥,1871年跟隨舅舅楊文納到檀香山(今美國夏威夷)謀生。他先當雇工,後獨立辦畜牧場和商店,逐漸成為當地有名的大農場主。此後,孫家的經濟狀況亦隨之好轉。1879年,孫中山隨母親離家赴檀香山投奔長兄孫眉。

(9) 孫中山十七歲照

在檀香山,孫中山進入意奧蘭尼學校和奧阿厚學院,接受西方教育。這是孫中山成長為具有世界眼光知識份子的重要起點。1883年夏,孫中山結束在檀香山的學業,回到家鄉翠亨村。孫中山奉勸鄉民不要崇拜村廟裡的神像,而為鄉人所不容。孫中山被迫離開翠亨村,轉赴香港求學。圖為17歲時的孫中山。以及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的翠亨村村廟北極殿舊貌。

(10) 香港拔萃書室
1883年11月,孫中山就讀位於香港般咸道的拔萃書室。圖為拔萃書室。
(11) 香港中央書院

1884年4月15日,孫中山轉學香港中央書院。該書院建於1862年,是香港第一所官立中學。圖為1864年香港中央書院照。從香港中央書院畢業後,1886年秋孫中山轉入廣州博濟醫院附設的南華醫科學校學醫。

(12) 香港西醫書院

1887年10月,孫中山從廣州轉學香港西醫書院。創辦於1887年10月的香港西醫書院,是香港的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也是中國近代醫學高等教育的發端。

(13) 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時穿過的上衣

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求學時穿過的上衣,衣袋中有手書中文“象號 ”及英文“S.T.C”(孫中山乳名孫帝象SUN TI CHANG的縮寫)字樣。

 

(14) 孫中山關於赴港學醫原因的自述

孫中山在《建國方略》手稿中述說自己從廣州轉學香港的因由。在香港的求學經歷予孫中山以思考改革中國社會的啟示。(《中山墨寶》)

(15) 孫中山在香港與同學合影

孫中山與香港西醫書院同學合影。前排右起:劉四福、孫中山、關景良、江英華;後排右起:陳瓊石、王擇民、黃怡益、王以諾、王九皋。(《霹靂南洋華僑革命史跡》第17頁)

(16) 香港西醫書院評議會記錄

1889年,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經過一年多的基礎課程後,已學有所成,在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考試中均名列前茅。圖為香港西醫書院評議會記錄記載解剖學和生理學考試的考題及學生成績。

(17) 孫中山畢業成績單

1892年7月,孫中山以優異成績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圖為畢業成績登記冊的有關內容,第三行是孫中山的成績,“H”代表榮譽成績,“P”代表合格成績。

(18) 孫中山畢業證書副本

1892年7月,孫中山在西醫書院畢業時,教務長康得黎博士授予畢業證。內稱“肄業五年,醫學各門歷經考驗,于內外婦嬰諸科,俱皆通曉,確堪行世”。圖為孫中山在西醫書院畢業證書副本。9月,孫中山到澳門鏡湖醫院出任新設的西醫局首任義務醫師,成為澳門的第一位華人西醫。

(19) 《香港華字日報》
1872年《香港華字日報》創刊,1874年王韜在香港創辦《循環日報》,闡發改革救亡的主張。新式教育與報刊傳媒的發展,培育和鍛煉了孫中山等新一代中國知識份子,在粵港澳鼓蕩中國革命的領頭人。
(20) 《濠頭月刊》

1890年,孫中山致書香山籍退休官員鄭藻如,就發展農業、改革社會和培育人才等問題提出建議。1892年此信以《致鄭藻如書》為題發表在澳門的報紙上。圖為刊登於《濠頭月刊》的《致鄭藻如書》。

(21) “四大寇”照

孫中山回憶:“予轉入香港醫學校,不出一二年,同學中得革命同志三人,曰尤、曰陳、曰楊。皆志同道合,暇則放言高論,四座為驚……起臥出入,均相與偕,情勝同胞。”他們在香港歌賦街楊鶴齡父親所開的店鋪“楊耀記”的後樓聚會,抨擊時政,主張勿敬朝廷,被時人稱為“四大寇”。圖為1892年孫中山(左二)與楊鶴齡(左一)、陳少白(左三)、尢列(左四)合影。後立者為同學關心焉。

(22) 鄭觀應

19世紀80年代後期,孫中山在香港讀書時,與居住澳門鄭家大屋的鄭觀應常有來往,議論時政,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鄭觀應(1842~1921),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人,長期經營工商業,是近代中國著名的思想家,他的代表作《盛世危言》在當時和後來曾有過廣泛的影響。圖為鄭觀應和孫中山執筆撰寫的《農功》,文章經鄭觀應修改輯入《盛世危言》。

(23) 《中西日報》啟事

1893年秋,孫中山在廣州西關冼基創設東西藥局,並設醫務所於雙門底聖教書樓內。圖為冼基舊貌和孫中山開辦東西藥局時在《中西日報》上刊登的有關啟事。此後,孫中山更多投身政治活動,“行醫日只一兩時,而從事革命者實七八時。”

(24) 檀香山興中會活動場所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發動華僑成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在興中會入會誓詞中首次提出推翻滿清朝廷,建立共和政府的主張。圖為興中會首次會議後宣誓的地方——華僑李昌宅。

(25) 乾亨行——香港興中會

1895年2月,孫中山從檀香山抵達香港,召集陸皓東、陳少白、鄭士良、楊衢雲、謝纘泰等,在香港中環士丹頓街13號建立了香港興中會,對外以“乾亨行”為掩護,圖為乾亨行舊址。

(26) 陸皓東

孫中山策劃的首次武裝起義擬於1895年10月26日(重陽節)在廣州舉行。因叛徒告密,未及發動即被清廷鎮壓,陸皓東于返回銷毀黨員名冊時被捕,雖遭嚴刑仍堅貞不屈,1895年11月7日英勇就義。孫中山譽其為“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一人”。

(27) 孫中山手繪黨旗明信片

陸皓東為廣州起義設計的青天白日圖案的起義旗幟,後為中國國民黨黨旗、党徽和中華民國國旗所採用。圖為孫中山在明信片上手繪的黨旗圖樣和設計說明。

(28) 港英當局1896年頒佈禁止孫中山來港的首個驅逐令

在清政府的要求下,孫中山曾遭港英當局多次驅逐出境,圖為1896年3月4日,港英當局發佈禁止孫中山五年內來港及拘留的首個驅逐令。其後1902、1908年兩次重申禁令,令孫中山無法在香港上岸活動。

(29) 省港澳碼頭

孫中山雖無法上岸,但仍多次借助於香港四通八達的航運網路,藉船隻停靠香港水域的短暫空隙,在船上會見革命黨人,令香港革命機關報《中國日報》和中國同盟會香港分會、南方支部充分發揮功能。圖為十九世紀末的香港島省港澳碼頭。

(30) 孫中山從清駐英使館被救出

1896年10月11日,孫中山在英國倫敦被清駐英使館人員綁架,擬密送回國殺害,後經孫中山的老師康得黎等營救脫險,此即著名的“倫敦蒙難”。圖為孫中山從清駐英使館被救出的情景寫意圖。

(31) 康德黎

康德黎(James Cantline,1851~1926),英國人。1889年至1896年任香港西醫書院教務長。1896年10月17日獲悉孫中山被清駐英使館綁架的消息後,立即全力營救。

(32) 在香港創刊的《中國日報》

1899年秋,孫中山為加緊革命輿論宣傳,委託陳少白到香港籌辦報紙。1900年1月25日,《中國日報》在香港創刊,是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派創辦的第一份報紙,被稱為“中國革命提倡者之元祖”。圖為位於香港中環士丹利街的《中國日報》社舊址今貌及《中國日報》報影。

(33) 惠州三洲田起義舊址

1900年7月,孫中山抵香港海面,與革命黨人秘密商議惠州起義。同年10月,孫中山命鄭士良等在惠州三洲田發動武裝起義。圖為起義舊址。

(34) 《辛丑條約》

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中國被進一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35) 日輪“八幡丸”號

1902年1月28日,孫中山乘日輪“八幡丸”號秘密抵達香港,探訪革命戰友並處理興中會前任會長楊衢雲遇刺善後問題。

(36) 謝瓚泰《東亞時局形勢圖》

1903年,香港興中會同志謝瓚泰密謀廣州之役,因遭到告密而流產。圖為謝瓚泰創作的《東亞時局形勢圖》,展現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豆剖中國河山的嚴重危機。

(37) 1905年的孫中山

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圖為1905年的孫中山及其手書同盟會誓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38) 《中國同盟會總章草案》

圖為《中國同盟會總章草案》。

(39) 同盟會香港分會會長陳少白

1905年,中國同盟會香港分會成立,由陳少白擔任會長。圖為陳少白。

(40) 《民報》及發刊詞

1905年11月,中國同盟會創辦《民報》作為機關報。孫中山親撰發刊詞,把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這是孫中山首次系統地提出三民主義思想理論。

(41) 1907年黃岡起義前夕誓師大會

1907年,潮州黃岡起義前夕舉行誓師大會。這是孫中山創立中國同盟會後領導的首次武裝起義。

(42) 同盟會南方支部舊址

1909年,同盟會南方支部在香港成立,策動廣州新軍起義。會址設在灣仔鵝頭橋。圖為20世紀初的灣仔鵝頭橋。

(43) 黃興

1911年1月12日,黃興受孫中山委託,到香港跑馬地35號成立革命軍統籌部,籌劃同年4月的廣州黃花崗之役。圖為黃興。

(44)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及孫中山題詞

圖為埋葬廣州“三·二九起義”烈士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其中31位烈士為華僑子弟。1921年,孫中山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題辭“浩氣長存”。

(45) 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反清武裝起義
1 1895年10月廣州起義,主要指揮者孫中山
2 1900年10月惠州三洲田起義,主要指揮者鄭士良
3 1907年5月潮州黃岡起義,主要指揮者陳湧波、余既成
4 1907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義,主要指揮者鄧子瑜
5 1907年9月欽廉防城起義,主要指揮者王和順
6 1907年12月鎮南關起義,主要指揮者黃明堂
7 1908年3月欽廉上思起義,主要指揮者黃興
8 1908年4月雲南河口起義,主要指揮者黃明堂、王和順、關仁甫
9 1910年2月廣州新軍起義,主要指揮者倪映典
10 1911年4月黃花崗起義,主要指揮者黃興
(46) 武昌起義秘密指揮機關舊址

1911年10月,湖北的革命黨人趁清廷調兵鎮壓四川保路運動,後方空虛的時機,準備在武昌舉行武裝起義,10月10日,起義爆發,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使清廷統治走向崩潰。這是起義的秘密指揮機關――武昌小朝街85號。

(47) 鄂軍都督府近景照

武昌起義勝利的次日(10月11日),湖北革命黨人在原湖北省諮議局大樓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湖北軍政府),宣佈脫離清朝統治。圖為鄂軍都督府近景照。今日為紀念館,宋慶齡曾為其兩次題字:“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48) 武昌起義後孫中山在倫敦草擬的《告世界書》

武昌起義爆發後,正在美國籌款的孫中山聞訊後甚為興奮,“決意先從外交方面致力”,遂赴英、法進行外交活動。這是1911年11月孫中山在倫敦草擬的《告世界書》。

(49) 1911年孫中山在香港與友人合影

武昌起義後,孫中山由美國取道歐洲後歸國。1911年12月21日,孫中山乘船回國時途經香港,與胡漢民(前排左三)、陳少白(前排左五)等革命友人在船上合照。

(50) 任臨時大總統時的孫中山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後得到各地革命黨人的積極回應,清朝統治崩潰。1911年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圖為擔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

(51) 大總統誓詞

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的誓詞。

(52) 香港中央書院校友致孫中山函(英文)

1912年1月7日,香港中央書院校友吳其耀致函孫中山,祝賀中華民國成立。

(53) 清帝退位詔書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宣佈退位。從此,統治中國二百六十餘年的清王朝被推翻,在中國延續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宣告終結。圖為清帝退位詔書。

(54) 《臨時大總統諮參議院辭職文》

1912年2月13日,為建設共和,傾覆專制,圖謀國民幸福,孫中山向南京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諮文,文中提出臨時政府設于南京,新總統必須遵守臨時約法等條件。

(55)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在南京頒佈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56) 香港大學致孫中山邀請函(英文)

1911年,香港大學正式成立,香港西醫書院併入香港大學,成為大學的首個學院。圖為1912年3月初,香港大學致孫中山函,邀請其參加香港大學開學典禮。

(57) 孫中山覆廣東各界盼勿推舉其兄為都督電

1912年3月1日,龍濟光等廣東各界致信孫中山,推舉其長兄孫眉為廣東都督。孫中山致電各界,指孫眉“質直過人,素不嫻於政治”,反對讓他擔任都督。

(58) 辭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與軍政人員合影

1912年4月1日,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後在臨時參議院與軍政人員合影。

(59) 孫中山赴各地考察示意圖

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後,在半年多時間裡走遍大半個中國,進行實地考察,演講“社會革命”,宣傳“民生主義”,號召興辦實業,強調軍民團結,建立富強民主的新中國。

(60) 孫中山與署理港督施勳合影

1912年5月14日,孫中山訪問香港,20日與署理港督施勳等進行非官方私人會談,並與施勳、署任輔政司金文泰及定例局議員何啟等人合影。前排右為孫中山,前排左為施勳,後排左一何啟、右一金文泰。